----- 參加河南省2023年“省培計劃”師德師風常態化建設專項培訓心得體會
12月17日-21日,參加了河南省2023年“省培計劃”師德師風常態化建設專項培訓,老師們通過故事、案例、視頻等方式,或引經據典,或娓娓道來,讓我們對新時代背景下的師風師德和新時代教師職業準則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
時代呼喚使命。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還要涵養德行,成為“人師”。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曾說過:"栽種思想,成就行為,栽種行為,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他以自己的成功經歷告訴我們,以好的思想觀念為指導,注意行為規范,并以長久的堅持使之形成習慣,對于人的一生有著多大的影響!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勇當新時代教師行為準則的捍衛者,不斷增強修養,塑造德行,錘煉作風,以博學的知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一、以忠誠之心熱愛黨的教育事業
教師是平凡的,因為和所有工作一樣,都只是一份職業。教師又是偉大和神圣的,因為它承載著“為國家輸送人才”的期望,是美好心靈的締造者,是智慧和技能的傳播者。所以,教師職業在平凡之中見偉大,普通之中見崇高,細微之處見真情,危難之時見精神。踏上三尺講臺,就要時刻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覺悟和準備。想做到這些并不容易,必須要熱愛教育,要樹立堅定的教育事業心。因為只有熱愛才能甘愿,只有甘愿才能對教育事業心存敬重,才能產生甘于為教育事業付出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的動力。
二、以親和之心架設教育之橋
我們經常這樣捫心自問:想做一名優秀的教師,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優美的語言,廣博的知識,還是豐富的經驗?這次的培訓我領悟并確認,這些都是一名優秀教師不可或缺的優秀品質,但更重要的是“有愛心”。一個學生就是一首詩,一個心靈就是一個世界,每首詩每個世界都獨一無二,不盡相同。教師要深愛自己的學生,相信每個人都能成才。只有愛學生,才能用心去探尋他們的世界,做到尊重學生的權益和發展上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并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從他們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教師只有愛學生,才能懂得“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看到學生的需求,包容學生的調皮和人性。只有愛學生的教師,才能費心地關注和關心學生身心德全方位發展,才能在批評教育中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悅耳”,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暖暖的愛意,在師愛的滋潤中快樂成長、成材。
三、以“正己”之心做學生表率
作為一名教師,除了忠于教育事業、關心關愛學生以外,還必須自覺的高標準地塑造自己?鬃釉疲“其身正,毋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毋從。”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成長中有極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在他們心中,老師是智慧的象征和人格的化身,老師的言行就是道德標準,老師的思想、言行、作風和品質,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學生,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凡要求學生做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學生不遲到早退,教師自己就不能遲到早退;要求學生文明禮貌,教師自己言談舉止就不可粗魯;要求學生遵守行為規則,教師應自覺遵守教師守則。否則,只要求學生,而自己又不身體力行,就會讓學生認為老師言行不一,不可信賴,更不可能成為學習的榜樣。因此,我們教師要堅持不斷學習,加強修養,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高尚師德的人,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呼喚,為國家培養"四有新人"貢獻力量。
四、以研究者之心搭建教學之梯
教書,不僅僅是看你自身這桶“水”裝多少,更要看你怎么帶學生去找“水”。只要能以自己的方式,帶領學生找到“清潔的水源”,讓源頭活水汩汩而來,便達到了“教授”的目的。
而想做到這些并不容易。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就必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一名能夠“授業解惑”的教師,應積極關注教育研究和實踐,熟練掌握專業學科知識和教材教法,還應如饑似渴地學習教育新知識、新技能、新理念和新方法,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授課技巧和教書育人的本領。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的求知過程中從容不迫,揮灑自如;才能使自己的課堂富有極強的感染力,引導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繼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除此之外,身為一名教師,面對學生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尤其是青春期孩子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但無完全自律和自控能力的情況,更要潛心研究和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充分利用學校的班級活動、社團活動等平臺,增強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充分暢通家校聯系通道,及時了解、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通過培訓學習,我愈發深切感受到身為人師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的重量。我們要時刻以《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大準則》鞭策和約束自己,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做好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賦予的期待和榮光。